近年来,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突出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基层导向,以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村级组织治理方面,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强化年活动,推行“微积分、大党建”党建品牌建设;在基层协商治理方面,推行开展基层社会协商345工作模式;在“微权力”治理方面,将微权利清单、措施办法、制度机制等进行公开公示,主动“亮权”、“晒权”,实现“便民监督”;在新型社区治理方面,完善四级包保组织治理体系,突出“全要素”网格管理;在文化生态治理方面,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梯畲族乡乡村治理新模式。
整合力量、赋能增效,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云梯畲族乡把着力点放到加强整合力量、赋能增效上,巩固和深化近年来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逐步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一盘棋”。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升乡镇党委统筹协调能力,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实现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社会治理“一张网”。运用“网格化+”,全面推行“全要素”网格管理,将社会治理网格与党建、综治、警务等专门力量进行叠加、融合,推动分散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全乡共划分综合网格15个、 15名网格员每日走街串巷,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乡村级联动“调解工作室”,实现矛盾化解在网格、隐患消除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尽量不上交”。
综合执法“一队伍”。进一步推进相关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设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整合乡镇综治、司法、公安、应急管理站等多支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以乡镇名义开展综合行政执法。遇有重大事项时,乡镇统筹协调公安、应急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便民服务“一扇门”。全力打造便民利民的良好政务形象,建立街道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面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便民、为企、党群服务“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将审批服务延伸到村,实现就近办。积极推行“网上办”,将便民服务事项放至网上办理。大力推行网格员代办模式,通过“帮办代办上门办”等方式,丰富“全程代办”服务内涵。梳理全乡“一乡通办”事项清单,实现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项跨户籍无差别办理。
按需服务、多元共治,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围绕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下沉到基层,云梯畲族乡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载体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形成按需服务、多元共治体系,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1311N”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1311N”组织体系,健全完善村级各类组织工作制度和职能体系,增强党组织对其他组织的领导。探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统领的“基层社会协商345工作模式”,以云梯村为试点,推动各方力量围绕村公共事务“零距离”协商,共同解决村级治理突出问题。由党委副书记和各村支部书记担任两级协商会会长,各类代表人员组建协商委员会。定期召开基层协商会,帮助解决村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全地域、全领域、全时域的总体要求,打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服务下沉到一线,让群众“足不出村、即时即办”。根据村干部职责分工和群众需求,科学设立政策宣传、村务咨询、民政村建、计生卫生、纠纷调解等岗位,明确宣传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统一办理或协调解决群众请求事宜、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等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打造“升级版”村干部队伍。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强化村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联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梳理村“两委”班子缺额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及时配齐配强。按要求组织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全乡目前已有9名村干部通过学历教育获得大专学历。联合相关部门征集涉及农村工作的相关课程,建立村干部培训课程资源库,每年组织开展村干部轮训工作。加大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力度,全乡共有后备干部4名。
下一条: 郭梅香看望慰问宣城职院少数民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