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禅寺位于安徽省泾县水西,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享有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的美誉。宝胜禅寺所处的泾县水西区域,肇始东汉年间,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信佛的贵族楚王刘英,在此播下佛教的种子,到东晋时期庐山刘遗民在此集众念佛,开净土之先,再到唐代黄檗希运断际禅师,以及明代佛教领袖季潭宗泐禅师,这些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佛教事件,伴随水西宝胜禅寺的寺院发展。特别是禅宗高僧黄檗希运禅师应名相裴休的邀请,住持宝胜寺,开设道场,广布教义,门下龙象辈出,尤其是他的弟子义玄大师开创的临济宗,影响了中国佛教一千多年的发展走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从中可以感受到水西地区不但是中国佛教传承的缩影,也是佛教中国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宝胜禅寺立足临济宗祖庭的特点,结合时代特色,搭建佛教文化平台,挖掘弘扬安徽泾县优秀佛教历史文化,在促进佛教中国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该寺于2003年就开始创办《圆觉》内刊杂志,积极宣传佛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编辑《宝胜禅寺》一书,全面整理、介绍了宝胜禅寺的历史,对于寺史文化研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泾县地区丰富的诗词文化底蕴,宝胜禅寺整理、出版了《水西诗选》、《泾川佛诗选》、《水西韵事》等文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2018年,宝胜禅寺先后举办两届“水西佛教文化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曾文、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等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深入挖掘宝胜禅寺和泾县地区丰富悠久的佛教文化,对于推进当地佛教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发挥了积极作用。宝胜禅寺还与国内著名高校持续合作,设立相关课题,通过论坛、讲堂、出版学术书籍等方式,定期组织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围绕区域佛教历史及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结集公开出版。
宝胜禅寺系列文化活动,体现了寺院僧众坚守初心、与时俱进的远见,展示了泾县宝胜禅寺为佛教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文化建设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泾县宝胜禅寺开展的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碰撞和补充、互相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开展汉文译著运动,成为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的有益探索。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明末清初的天主教,由于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引发“礼仪之争”,并最终导致“百年禁教”,这是历史的教训。历史充分证明,任何一种宗教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存,就必须自觉适应、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走中国化的道路。
二、思想建设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保障。宗教思想中国化,是宗教中国化的灵魂。在我国各宗教中,有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有的还主要受外国宗教思想影响,应当通过开展宗教思想建设,形成适应国情特点、符合我国宗教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近年来,宝胜禅寺坚持“以文化人”的弘法理念,开展佛教文化的继承挖掘与弘扬阐发,进行佛教典籍的整理保护与现代诠释,推动佛教教育的传统继承和时代发展,把宗教思想建设的重点聚焦到“中国化”上来,促进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开启了水西佛教中国化新篇章。
三、与时俱进是宗教中国化的内在要求。立足新时代,通过支持宗教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引领宗教界深入挖掘宗教教义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引导信教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忘我利他,慈悲护生,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自觉抵御境外渗透,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为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尊重宗教发展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行稳致远、久久为功。宝胜禅寺坚守初心,默默耕耘,为宗教坚持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条: 沈村镇:三项举措加强民族宗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