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全国妇联揭晓997户全国五好家庭,其中旌德县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安徽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负责人姚国安家庭获评“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
二十多年来,姚国安心系中国传统文化,走遍大江南北,收藏流落民间的精品古木雕4000余件,自费建成旌德县第一家被安徽省文物局批准的文化艺术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建馆以来,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018年9月,姚国安创办了旌德县第一家文化艺术博物馆——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他将藏品分成建筑构件、木雕花板、床、摆件4大类,涵盖了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潮州木雕等“中国四大木雕”。这些材质各异、流派纷呈的木雕,记录着流传于民间的精妙手工技艺。
在多年的收藏实践中,姚国安练就了一双慧眼,在他眼里,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好东西,收藏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因此,他不仅仅是将木雕购买回来保护,还对每件木雕的雕刻内容进行认真整理,努力挖掘蕴含的传统文化,力求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拍。
“收藏而不研究,那只是个保管员而已。”姚国安明白,只有内容被挖掘了,才能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姚国安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木雕世界里。为深究图案的寓意,他翻书钻研,上网查询,向专家请教,从大量木雕中梳理出仁爱、民本、诚信、崇义、褒廉、勤政的相关故事,诸如“朱子家训”“二十四孝”“岳母刺字”“孟母教子”“四知拒金”“勤政惠民”等,讲解给参观者听。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结合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姚国安发挥自身优势,在木雕典故中融入近现代元素,融入老一辈革命者的励志故事,生动再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他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传播者
姚国安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入宣城市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队,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务宣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宣城好人”,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被评为“安徽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宣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旌德县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旌德县家风家训宣传教育基地”“旌德县法制文化创作基地”“旌德县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旌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教育平台”。
如今,国安木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已成为旌德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笔尖上的中国》《中国影像方志》《花开中国》栏目相继来馆拍摄素材;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调研。姚国安还积极组织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木雕知识都写了下来,并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及宣传册页,将木雕知识和传统文化与网友交流分享。
开馆至今,木雕馆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随着知名度的大增,外地许多人想让姚国安带着木雕出去布展落户。面对诱人的条件,他不为所动。“我收藏的目的是为了留住传统文化。”姚国安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他要为弘扬旌德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他是良好家风的引导者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姚国安家庭,它犹如清泉,润泽后代,犹如薪火,代代相传。
姚国安的妻子杨国英不仅是一位勤俭持家、温恭贤良的女主人,亦是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在他驱车前往全国各地收集木雕时,杨国英总会陪同前往;在他博物馆游客很多忙不过来时,杨国英都会去馆中帮忙。夫妻俩勤恳朴实、宽厚待人,赢得了身边朋友赞誉的口碑,他们共同孕育了一双美丽而优秀的女儿,家庭幸福而又美满。
大女儿姚熙2011年毕业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毕业后结识香港人严嘉琦组成新的家庭定居深圳,入职国企从事会计工作。2018年,当父亲的博物馆成立,父亲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时,女儿女婿经商量之后,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安徽,阅读大量历史书籍,帮助父亲撰写木雕书籍。
小女儿姚瑶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钢琴专业,毕业后选择回国在深圳成立个人钢琴工作室,侧重教授学生中国钢琴曲目,她说她要向父亲一样推广中国特色文化。当她站在国外的音乐厅中,她特地选择了一首中国曲目“荷花舞”作为毕业汇报表演,优美的中国旋律受到外国评委大加赞赏。姚瑶说:“越是在国外,就越要弹中国的曲子”。
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姚国安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尽”的人生格言,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都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用匠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行业和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