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五大同心”见行动 统一战线建新功

信息来源:宁国市委统战部 作者:鲁艳平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9:57
浏览量:126

2024年以来,宁国市委统战部始终把统战工作放到中心大局中去谋划部署、统筹推进,引领全市统一战线成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同心建言、同心助企、同心振兴、同心招引、同心科创五大“同心”行动,让统战工作在经济主战场、项目第一线、科技最前沿和乡村大舞台传递好声音,汇聚正能量。

实施“同心建言”行动,当好科学发展的“智囊团”。提升素能强内力。坚持把统战人士素能提升放在首位,依托党校主体班次、“同心讲堂”“三津大讲堂”等平台定期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国际国内形势和科技最新成果等专题报告会和辅导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2024年,累计参加学习培训850余人次,切实提升统战成员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发挥作用奠定基础。聚焦热点汇智力。组织民盟宁国总支、市知联会、市新联会聚焦民宿业发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主题,深入调查研究,精准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2024年,累计提交政协提案28件,形成调研成果3篇,其中民盟宁国总支关于中小学校园食堂协商意见“回头看”报告以《宁国统战专报》形式呈送宁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阅示,受市委主要领导肯定,并交市教体局具体办理,有力有效提升全市中小学食堂管理水平。

实施“同心助企”行动,当好服务民企的“店小二”。强化制度保障。立足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出台《宁国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宁国市市级领导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方案》《宁国市市级领导联系新生代企业家制度》等文件,明确37名市级领导联系117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37名市级领导联系76名新生代企业家,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为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提供有力政策保障。坚持服务至上。常态化召开政商恳谈会,扎实开展“优环境、促经济”重点企业走访和“企业家日”系列活动,2024年全年收办企业诉求1207个。宁国市连续五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居第7位。法治保驾护航。多方联动,建立“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组织法律专家志愿者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80余次。依托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参与调解劳资纠纷,累计调处劳动争议相关案件56起。市工商联联合市检察院共同打造“民营经济工作站”“服务民企直通车”服务载体,拓宽与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渠道,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实施“同心振兴”行动,当好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推动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动方案》,坚持以产业项目合作为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和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结对共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截至2024年底,已有258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兴村”项目349个,投入资金8.7亿元,共确认“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县级5个,市级1个。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致力文旅融合。2024年在宁国市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新建“一路同创”实践创新基地1个,并聚焦“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主题,在基地举办宁国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第二届圆桌对话,为宁国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思路与策略。推动民族乡村聚力共享发展。培育“皖美畲乡”品牌,举办畲乡“三月三”歌会、夏季村晚等“4+N”节庆活动,获评省文旅厅最美四季村晚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打造“黄浦江之源”品牌,在上海市成功举行“长三角万人游皖美畲乡”首发仪式,加强区域交流,促进民族乡村发展。积极争取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2024年,完成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1个,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96万元,助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同心招引”行动,当好双招双引的“先锋队”。坚持“走出去”精准对接。充分挖掘资源,发挥统战对象和商(协)会企业家在“双招双引”中的优势作用,积极对接省内外各类商协会组织和台侨企业,先后赴杭州、上海、海口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坚持“请进来”深入交流。接待常州市台协会来宁考察,双方交流招商政策、产业配套措施、企业人才供给等事项,商洽合作事宜。接待工商社团和外地企业10多批次,积极宣传和推介宁国。坚持“融进去”抱团发展。成立宁国市首家异地商会——合肥市宁国商会,发挥省城宁国籍企业的衔接牵引作用,促进企业、商会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创新发展。

实施“同心科创”行动,当好创新创造的“赋能者”。强化部门联动。联合市科技局共同做好亚新科公司申报安徽省2024年“同心科创工程”项目服务对接等工作。鼓励和支持市科技局开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实现摸排、培育、申报全链条协同推进,全年三批次共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73家,推荐7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推荐1家企业申报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做好牵线搭桥。组织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侨联负责人及部分侨界代表赴杭州开展“侨见智能智造 助力科技创新”主题活动,以侨为桥,充分发挥新时代侨界凝聚侨心、汇聚侨智作用。着眼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牵头在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举行宁国市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联合办学签约仪式,与11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